Page 5 - 桃園消防季刊84期
P. 5

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ichard Thaler以行為來剖析經濟學,提出了人類有損 失規避的本能與慾望。簡單來說,人們討厭失 去的感覺,不論是時間、金錢、信任,或是健 康。這也恰恰說明了,為什麼發生消防人員受 傷,甚至殉職案件後,大家會很重視個人安 全。但上述例子又告訴我們,當我們離開損失 的刺激越久,就容易把心思轉移到其他事務, 不願為此付出更多了。 考量願意付出的代價後,下面2個例子讓 大家思考,誰比較有可能遇到危險呢? 情況3:1位下單位10年的外勤同仁,每 個月大概會有1件火警是需要穿戴 完整PPE入室工作,至今沒有受 過傷。 情況4:1位下單位10年的內勤同仁,最近 因為人事異動調至外勤,至今沒 有受過傷。 接下來想跟大家討論「人們會不會囿於過 去的成功經驗,導致慘痛的失敗?」也就是說 以前安全離開火場的經驗,能否變成下次撤退 的依據?如果不能當成經驗,那該怎麼做?如 果可以參考之前的經驗,隨著時間與科技的發 展,會不會有新的風險產生? 如果你已經習慣從行為學的角度看待安全 問題,下述哪種情況,會覺得消防人員比較有 可能發生殉職事件呢,注意!是殉職事件。 情況5:到達現場,從外觀已見大量濃煙 且即將全面燃燒的鐵皮工廠 情況6:外觀沒有觀察到火煙,進去後發 現有一點點煙的鐵皮工廠 近年來發生嚴重的消防人員殉職事件, 入室時火場內都是視線相對清楚,火煙狀況非 常小的狀況。明明沒什麼火、煙、熱,卻接連 發生意外。而一到達現場就幾乎全面燃燒的 火場,很少聽聞消防人員殉職的情事。為什麼 呢?這與人們趨吉避凶的行為習慣有關,當覺 桃 園 消 防 季 刊 TAOYUAN FIRE DEPARTMENT QUARTERLY VOL.84 得危險的時候,我們會遠離風險;但當風險一 開始偽裝成安全時,就容易發生危害事故。 從行為學的角度出發,必須體認到「人不 是機器,一定會犯錯」的事實,當犯錯的代價 太大時,就必須借助團隊及系統的力量來降低 犯錯的頻率及增加補救的空間。 19世紀時醫生幫孕婦接生前是不洗手 的,因為沒有意識到細菌的存在,又常在解剖 屍體後進行生產手術,把細菌帶入孕婦體內, 使當時孕婦生產死亡率將近20%。但在今日, 孕婦生產時的死亡率小於1%,是做了哪些神 奇研究而拯救了這麼多寶貴的生命嗎?並不 是,只因為發現洗手對生產風險有幫助後,大 家更願意洗手,護士更願意提醒醫生要洗手、 將洗手液放在方便的位置,醫院裡也到處貼上 洗手標示。 火場安全訓練也是如此,為了提昇安全 係數,減少危險發生。5天的課程裡,我們分 享了很多像洗手般小又有用的事情。例如:裝 備檢查、交管制卡、回報壓力、裝備檢查、小 組行動、肺力閥拆接練習、肺力閥位置擺放習 慣、看壓力錶、夥伴溝通、雞婆......等等。 希望同仁可以透過我們的分享來改變認知 與行為,養成微小卻重要的習慣,讓安全變成 消防局的文化、讓每一位同仁都是彼此的守護 神,守護回家的幸福。    5 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  3   4   5   6   7